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我局拟对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海上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为体现公开公正的原则,强化公众参与,现将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5个工作日(2025年7月3日至2025年7月9日),如有意见,请在公示期内来信或来电向我局反映。<\/span><\/p> 联系地址:阳江市江城区建设路208号阳江市生态环境局,邮编:529500<\/span><\/p> 联系电话:(0662)******<\/span><\/p> 传真:(0662)******<\/span><\/p> 听证公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提出听证申请。<\/span><\/p> 项目名称<\/span><\/p><\/td> 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海上工程)<\/span><\/p><\/td><\/tr> 建设单位<\/span><\/p><\/td> ******有限责任公司阳江供电局<\/span><\/p><\/td><\/tr> 建设地点<\/span><\/p><\/td> 项目位于阳江市阳东区南侧海域<\/span><\/p><\/td><\/tr> 环评机构<\/span><\/p><\/td> ******有限公司<\/span><\/p><\/td><\/tr> 项目概况<\/span><\/p><\/td> 项目位于阳江市阳东区南侧海域,海缆登陆点位于阳东大沟镇三丫村海岸,海上换流站位于水深52~53m之间的海域,距离登陆点直线距离约98km,与海陵岛最小距离约76km。项目申请总用海面积为 684.0803公顷,其中:①海上换流平台用海面积1.3640公顷;②辅助平台用海面积0.4382公顷;③海底电缆管道用海面积682.2781公。<\/span><\/p> 本项目以2022年广东省政府批复海岸线为分界线,向海一侧的海上工程为本项目工程内容,包括1座±500kV\/2000MW 海上换流站(换流站平台尺寸为90m×100m,辅助平台尺寸为49m×50m)和1回(2根)±500kV直流海底电缆************有限公司主导开发建设,不属于本项目建设内容。此外,根据项目核准文件,本项目与陆上工程的分界以海岸线为准,即海岸线向海一侧的工程属于本项目评价内容,海岸线向陆一侧的陆上电缆和集控中心等陆域建设内容为单独立项,不在本项目范畴,不列入本报告进行评价。<\/span><\/p> 项目总投资665418万元,环保投资715.5万元。<\/span><\/p><\/td><\/tr>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span><\/p><\/td> 1、桩基基础施工、海缆敷设及登陆段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施工管理,科学安排作业时间和程序;施工期安排尽量避开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季节和保护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尽量避免事故发生,减少对海洋环境、海洋生态的影响;严格限制施工区域,桩基沉桩及海缆敷设施工时,控制作业面(带)宽度,根据桩基尺寸及电缆沟设计沟槽宽度选择合理埋设犁等设备的尺寸,减少超挖量及工作面,从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span><\/p> 2、项目进行施工作业时应该采用先进的设备、优化施工方案,加强科学管理,施工前应结合项目周边及项目自身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施工整体进度计划,制定好施工主要节点流程图,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执行,保证施工进度和控制施工强度,避免重复施工增加悬浮泥沙量;深水区海缆敷设时,采用专用铺缆船,施工时需根据海缆路由底质详勘报告确定各区段具体的海缆埋深和沟槽宽度,控制高压水强度,减少超挖量,同时控制船舶航速,减少悬浮泥沙的产生;深水区海缆终端登陆平台作业时,由潜水员配合进行高压水冲泥作业,作业时潜水员与船上人员密切沟通,严格控制高压输水胶管射水压力和射水方向;对施工船舶施工期间产生的含油污水、生活污水进行统一收集运至岸上,委托有接收能力的单位接收处置,禁止直接向海域排放舱底含油污水、船舶垃圾、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水等;施工期间注意施工船舶等的清洁,及时维护和修理施工机械,施工机械若产生机油滴漏,应及时采取措施,用专用装置收集并交有接收能力单位处置;建立溢油应急体系;船舶非正常排放油类、油性混合物等污染物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和消除污染;导管架灌浆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应严格根据灌浆方案确定灌浆量,通过视频监控或潜水员配合,精确把控溢浆时间和溢浆量,灌浆结束后,灌浆设备清洗废水收集在施工船上,严禁排海造成污染;登陆点定向钻施工区设置泥浆箱,采用泥浆泵将泥浆水抽至泥浆箱,泥浆水经收集沉淀处理后回用场地降尘,不外排入海,底层污泥干结后交由有接收能力单位接收处置;加强施工设备的管理与养护,杜绝石油类物质泄漏,避免对海水造成污染。<\/span><\/p> 3、施工船舶、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会产生燃油废气,采用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施工船舶机械和运输车辆,以降低其排放浓度;减少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量;加强对施工设备的维修保养;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区的规划管理,建筑材料的堆场应定点定位,并采取防尘措施;施工场地、道路晴天定时洒水和清扫,在大风日加大洒水量及洒水次数,保持************居民区集中区域应尽量减速缓行;加强运输管理,坚持文明装卸;运输车辆卸完货后应清洗车厢,工作车辆及运输车辆在离开施工区时冲洗轮胎,检查装车质量;加强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维修保养,施工期废气污染物排放要严格执行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二时段二级标准要求。<\/span><\/p> 4、施工期采取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施工场所,噪声排放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要求。<\/span><\/p> 5、施工期施工船舶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及扫海清障打捞的固废,应在船上设置生活垃圾收集区,定期运至陆上,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理或交由有接收能力单位转运处理,并建立船舶污染物接收台账,报海事主管部门备案;施工船舶产生的含油固废需按相关规定进行存放,并交由有接收能力单位接收处置;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旧铁皮、废弃钻头等固废尽可能回收利用,严禁丢弃入海;定向钻施工区域产生的泥浆和钻渣分别收集至泥浆箱和临时堆土区;泥浆经泥浆箱沉淀后,上层清水回用场地降尘,底层淤泥干结后委托有接收能力单位接收处置;钻渣参与陆上集控中心土方平衡,多余土方交由有接收能力单位转运处置。<\/span><\/p> 6、施工过程中须密切注意施工区及其周边海域的水质变化;如发现因本工程施工引起水质变化而对周围海域海洋生物产生不良影响,应立即停止施工,等水质恢复后方可施工;建设单位应做好施工前的宣传教育活动,严禁施工人员捕猎,遇有大型鱼类或保护动物进入施工海域时应停止施工,待这些保护生物离开工程海域后再施工;合理安排施工工期,根据“三场一通道”资料,保护期为3月~7月,建议海缆敷设时间避开保护期;制定珍稀生物应急救护预案,如在施工时发现受伤、搁浅或误入施工区而被困的珍稀生物(如中华白海豚、白氏文昌鱼等),应当及时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并报告相关管理机构处理;发现已经死亡的珍稀生物应当及时报告相关管理机构,必要时应暂停施工检查原因;工程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指导设计、施工、环境管理,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工程方案设计过程中,把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施工期对项目附近的生态环境进行跟踪监测,掌握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以便及时采取调控措施。<\/span><\/p> 7、营运期直流海缆采用加强金属护层,在正常运行工况下产生的合成电场应满足《直流输电工程合成电场限值及其监测方法》(GB 39220-2020)中合成电场强度E95的25kV\/m,且E80的15kV\/m 的限值要求,海上换流站电磁影响经过距离的衰减和建筑的隔绝,换流站中电气设备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合成电场在50m处分别应低于4kV\/m、100μT、25kV\/m(E95)、15kV\/m581 (E80)。<\/span><\/p> 8、对于换流站维修产生的油污水,统一收集,委托有接收能力的单位接收处置;对在事故工况下换流站产生的含油污水,收集在换流站所设置的事故油池内,所收集油污水交由有接收能力的单位接收处置;换流站平台和辅助平台运维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定点收集,定期转运处理,不直接排海;海上换流站基础及海缆做好防腐措施,应利用最新技术,使用环保材料;依据《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排放口(源)》(GB 15562.1-1995)等技术规范,设置温排水、浓盐水排水口标志牌。 <\/span><\/p> 9、运行期运维船舶会产生燃油废气,采用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运维船舶,以降低其排放浓度;使用合格的燃料油(船舶燃油含硫量不大于0.5%m\/m),并设法使其充分燃烧,减少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量;海上换流站辅助平台中的厨房油烟,需加装静电油烟净化器处理后由厨房顶部专用烟道排放。<\/span><\/p> 10、运行期在主变、换流阀、电抗器等设备选型时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优化各层电气设备分区、摆放,室内墙体隔声。<\/span><\/p> 11、运营期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随船携带,统一收集,与辅助平台生活垃圾一并带回陆域,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理或交由有接收能力单位转运处理,并建立船舶污染物接收台账,报海事主管部门备案;对于换流站设备在突发事故或机组检修时所产生的诸如油渣(HW08)、油垢(HW08)、废油(HW08)等深度水污染物质,以及机油跑冒滴漏,应进行收集,委托有接收能力的单位统一回收处置、处理;运行期换流站维护产生的少量废油(通常是润滑油)应用锯末、抹布或棉纱吸净后冲洗,含油的棉纱等应收集后运回陆地,委托有接收能力的单位统一回收处置、处理。<\/span><\/p> 12、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制定项目对生态资源损失的生态补偿方案,采取增殖放流等修复措施,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本项目按照“损失多少,补偿多少”的生态补偿原则,对工程造成的生态资源损失予以补偿。<\/span><\/p> 13、建设单位首先应树立环境风险意识,并在管理过程当中强化环境风险意识,在实际工作与管理过程当中落实环境风险防患措施,制定事故应急预案,落实应急物资,定期演练,一旦发生风险事故时,及时采取适宜的应急措施,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span><\/p> 14、建设单位应认真落实本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和污染防治措施,认真执行环保措施“三同时”制度,力争将项目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span><\/p> 15、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发现问题,有问题须立即整改,以减少对外界的影响。<\/span><\/p><\/td><\/tr> 公众参与<\/span><\/p> 说明<\/span><\/p><\/td>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要求,该项目评价工作已进行公众参与。<\/span><\/p><\/td><\/tr><\/tbody><\/table>
<\/p>
欢迎您来到机电设备采购平台!